普京说的一句经典(普金霸气讲话)

  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读大学的价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靠近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大学很自由,你玩,你天天喝酒,你瞎聊,你日夜上网等等都可以,但你勤奋读书、勤于思考,然后你能够勤奋的做你所从事学科的很钻研下去,你就是最劣等的大学,你是最劣等的教师,你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个人才。不要迷信名牌,不要迷信名教授,现在假货多的是。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走人,我主张这样。学问真是自个钻,再好的老师手把手教没有用。

  进了大学才发现无论再NB的学校也总有一群人找不到方向,再SB的学校也总有一群朝目标坚定不移迈进的人。比起你把自己定义成哪一种人来,学校的好坏就没那么重要了。分数不是判官,学校也不是结局,只要你持续清醒,四年之后都会同样风骚。

  大学四年,如果没能交上几个可以拼命的朋友,没有一段值得一生回忆的爱情,没有感知青春的灿烂;而是只为了那区区奖学金、助学金、学生干部、荣誉证书、入党名额…而变得小心翼翼、谄媚老师、与同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只为了那几千元的人民币,学会勾心斗角、趋炎附势,你的大学还有什么意思……?

  在大学一定要成为一个热血青年,用你们的热情去激活人到中年的那种落寞,不要在这个年龄里去嘲笑很多人为国、为民担忧的那种热情,不要在这个年龄里就变的那么势利,只想到自己。否则在你年老的时候,拍着孙子,给他讲故事时,你会张不开嘴。

  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很多书大学的时候不去看,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去看了。虽然不是每一本书看了都有用,但是,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一本书会有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书。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我不喜欢在进入大学以后还在跟同学比成绩高低这样的行为,大学里很多同学现在不去比思想是不是独特,而去比一些没有意思的无聊的东西,比家庭背景、比学习成绩、比名牌服装、甚至比长相高低。在大学要比的是思想、学识、风度、人品,是通过大学四年培养自己的气质和内涵,培养终生竞争力。

  读大学的目的,并不是挣钱多,也并不是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更不是升官发财,尽管可能你有含金量高的学历,可以作为敲门砖。大学的意义是让人作为有独立思考的人。是让不成熟的心灵变得成熟,是让人开阔眼界,让浅薄的人变得厚重,让浮躁的心变得沉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大学四年,我没有想过要去做学霸,拿多少奖学金,讨班导开心,做学生干部,成为风云人物,我只想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四年里,学想学的东西,翘想翘的课,做喜欢做的事,修身、学习,成为想成为的人,离开时,我希望的不是别人说我很牛,而是我和别人不一样,逝去的青春,我只希望,心安理得,快乐自得。

  在哈佛做讲座之后,我写了一篇感想文章,说哈佛的学习氛围很浓。文章发表后,一位哈佛学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说哈佛校园中,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是事实,但这可不是学生们都爱讨论,他们也是没办法,因为老师有这样的要求,不参加讨论会,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课程。

  他想告诉我的是,大学的学习氛围,是由学校对人才培养严格要求、重视教学所带来的,不是靠学生们的自觉。这与国内大学近年来反复强调“学风建设”,很是不同。在“学风建设”中,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要主动学习、要爱学习。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该逃的课还是逃。

  其实,我在几所美国大学参观时,陪同的学生,都谈到了这一点。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

  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要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在他们的同学中,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

  这位同学告诉我,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MIT,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他说,他对此的感受最有说服力,因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我国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而对于学生们在大学里的“不认真”,大学将其原因归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却没有进入角色。

  我也曾对大学新生分析过,大学的教学环境与中学不同,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但这次观察哈佛学生的学习,才明白,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没有错,可老师教育教学的高度投入、负责,对课程的严格要求,是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规划的基本前提。哈佛本科生的课,安排得并不多,但学生们忙,就忙在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准备讨论会,以及撰写课程论文。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大学之前几乎都是“被规划”的,几乎不会自我管理,当大学给与了学生绝对的自我管理后,他们基本是管理不好自己的,这中间是脱节的,大学还是需要学校、老师适当的监督与要求的。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白领的追捧,很多人的感慨是,看了这些课,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这和那位来自北大的留学生的感受很相近。但一位哈佛学生告诉我,这些网上公开课并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是讨论课。哈佛的讨论课,一般只有八九人(学校规定,课程参加人数不得超过八九人,人数太多,有的学生无法参与,这与我们课程强调规模,以数量来论课程欢迎程度完全不同)。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

  2014年9月19日李娜宣布退役,李娜坦言跟网球说再见时,内心更多的是不舍。李娜首度回应网络上“因心理疾病而退役”的传闻,李娜期望媒体和观众能给体育运动员更宽松的环境。

  李娜,1982年2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得主,亚洲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2011年,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个人第一次打进大满贯单打决赛并夺得亚军;同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登顶封后。

  2014年1月25日,第三次晋身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并最终收获女单冠军。7月31日,李娜通过个人微博,宣布自己将退出包括美网在内的北美赛季。

  2014年09月18日,李娜经纪公司已经确认其退出武汉和中网的比赛,并将正式退役,21日召开正式的发布会。

  我要你上课时不再挂着QQ,自习时不再插着耳机,我愿意你能找回高三是那种能甘寂寞、清苦但平静的心境。

  经过这么久,我们不是都不约而同的怀念起高三的种种吗?那时的笑容和充实感,都是源于一颗平静的心…… 我更愿意你在睡前收拾一下乱了一天的书桌和衣柜,明天醒来有个清清爽爽的开头,然后看看课程表或图书馆借来的书。因为你的精神寄托不应该是个并不渊博并不深邃的我,而应该是那些我们从前没时间现在没心情关心的各种知识。还有,我也不希望你每晚举着电话影响了室友的睡眠,让他们对你有一点小小的不满,让他们认为你是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小男人,因为我知道,在你的大学生活中,他们的尊重和支持,会比我睡前的甜言蜜语更重要。

  我要你不再翘掉“不太重要”的课,来补各种实验报告和作业本,或是陪我出游,因为每翘一节课你的进程链就比别人松一扣,知道吗,空虚和堕落就是在这种松懈中累积起来的。

  我要你不再从周五就打算着带我去哪里玩,看什么电影,我愿意你去找一份规律的兼职工作,或者学一门外语。这样,在有一天你面临择业问题时,不会突然发现我占用了你太多的时间,我们都可以作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求职者,坦然地说起我们很充实大学生活。

  我要你不再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一味反感和怀疑,因为这些活动无论组织的好与坏,都会使参与的人得到锻炼,没有活动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没有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也不是完整的大学生,我愿意你参与其中,渐渐在竞争中树立自信,拓宽胸襟。

  我想我不再是一个你空虚时亲亲抱抱的对象,而是你疲惫时的倾听者,我想你在多少年后记起我们的恋情时,不会是夹杂着负担和后悔的,而是溢着阳光的味道;我想你的母亲看到儿子恋爱中的变化时,不再是对我心存怀疑和埋怨,而是为他的儿子有了更规律更有目标的大学生活而感到欣慰……

  儿子的生命里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她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所以我会更努力的影响你向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方向发展,因为我知道,她的祝福永远是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前两天上公开课有感而发的一条状态为“不要让学校安排的课程限制自己”,被有的同学解读为“不要因学校未安排课程而放纵自己”,另一些同学则解读为“老师的意思就是可以逃课哦”。

  我最常听到的翘课理由,就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即使去上课也听不进去,可能是因为课程难、课程无趣、老师讲得烂等。

  的确,没兴趣的事,我们自然不想干。翘了也就翘了,大不了缺一次点名也没啥影响。挥别了无趣的课堂,那自然是干“有兴趣”的事了,睡觉、游戏、社团、竞赛、自学、逛街……不一而足。但是没兴趣的课是否不重要?这里的“不重要”并不是说你短期对你没有用,是的,比如思修、马克思主义短期或者现实地看,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些课对一个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有用的,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的课程。

  第一个问题:你掏钱买电影票是为了看电影,掏钱进新东方是为了考英语,那掏钱进大学是为了干什么?

  你干的“有兴趣的事”,以后能养活你么?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啃老、有毕业证家里就能安排工作等情况,那毕业后如何自食其力,找一份工资还算不错的工作,就是一个在校学生要考虑的最关键的问题了,也许一些同学说,谈钱太功利,但是没有钱,你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何谈你的兴趣、理想……

  所以还是优先学毕业后能养活自己的东西,通常是课程(教学计划中的部分课程,包括很多你不感兴趣的课程),但也不一定。毕竟,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会十全十美。基础课太多、专业课太少、课程毕业后无用等很多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就算是课程设置得很好,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同学。考研、出国、就业、创业很多条路,自然是需要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

  按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来学,觉得听课效率高就听课,觉得自学效率高就自学,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学,不就是大不了自己学嘛”,如果老师上课还比不上学生自学,那只能说老师很失败。

  这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应该学,但不在课程里的:你必须自学。另一部分是不重要,但在课程里的,你至少应该自学保证通过。

  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如果你成天琢磨着怎么靠翘课和请假“巧妙”地把中秋和国庆假期连起来;如果你觉得开学前两周没课,第三个星期才返校是大赚特赚;如果你总想着找些大哥结婚二姐出嫁的理由回家“放松几天”;如果你翘课刚好遇上没点名就觉得很爽,那恐怕你还停留在为辅导员而学、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的层面,这说明你太可悲了,我都很同情你,真的。

  要知道,你在大学能学到多少东西,学校不关心(只要你交了学费),老师不关心(成绩和工资无关),辅导员不关心(只要你不跳楼),同学更不关心(只要叫你玩的时候你不扫兴)。

  不管是上课还是干别的,请你在选择的时候,多想想已经供养了你20年的父母在你毕业后是不是还要继续养你,这就够了。

  还有一个问题:学校提前一个星期放假,你高兴了;演唱会提前一个小时结束、电影提前半小时散场,你高兴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生活随想分享 » 普京说的一句经典(普金霸气讲话)

生活随想分享生活随想分享